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资料图片)
7月27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实行试运营。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奔赴这里,准备与文物们“重逢”。
在所有的展厅中,经过研究性复原的跨坑拼对文物绝对是最吸睛的文物之一。除了此前已经公布过的青铜骑兽顶尊人像、鸟足神像,未曾正式与观众见面的青铜神坛也赶上了本次开馆的时机。高大、庄严、细节满满……展厅中不仅展陈了来自不同祭祀坑的文物原件,更通过3D打印的方式对文物进行了1:1的复原,让这些拼接条件暂不成熟的文物,在新馆亮相之际,实现了跨坑拼对。
经过研究性复原的青铜神坛
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文物实际的拼对修复,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这一次将文物进行3D打印、复原、拼对,一是为了满足游客们观展的需要;二是希望借此让大家了解,文物修复需要科学的论证与程序。“这也是新馆最大的亮点之一。”
01
平衡观众期待与考古严谨性的最佳选择
余健介绍道,目前的文物修复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文物修复工作者要做的不仅仅是对文物残缺处进行补配,还包括多学科的合作,对青铜器的成分、结构进行分析。“我们要做好所有的基础前期工作,才能开始考虑开展修复的工作”。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每一件文物的修复不仅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同时还需要科学的规划和论证。而人们对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开放,已是迫不及待。
研究性复原后的鸟足神像
“实际上,从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工作算起,到博物馆新馆开馆,时间并不充裕。我们如果急于修复,肯定是不严谨的。但我们也希望游客能够在新馆中见到这些跨坑拼对的文物,因此提出了3D打印的方案。”为了能够让跨坑拼对的文物顺利陈展,考古工作人员费尽了心思。
复原的第一步,就是对文物残件进行扫描,再用数字复原的方式进行矫形、匹配、拼对,将其整理为一个完整的1:1三维数据,再通过3D打印的方式打印出来。“这种方式能够让游客看到最真实的出土文物,也能了解到文物拼对后整体的样子。”
文物的拼对,也少不了科学、严谨的比对。“例如青铜神坛上青铜持鸟人像的还原,我们就发现了文物出土照片上,立人左右两个手都有铜丝缠绕的。同时,还对文物缺口进行了分析,才能证实立人像确实是在这个复原文物之上的。”游客能够看到经过研究性复原的文物,都依赖于这些大量前期的工作。
02
不排除未清理文物中还有残件
余健介绍道,目前展出的拼对文物实物,大都只是对表面的泥土、附着物等进行了清理,并没有对残缺的部分进行补配、粘贴,也是因为考虑到祭祀坑出土的文物清理、修复工作尚未结束。“我们不排除新一轮发掘的六个祭祀坑中,还在进行清理的上万件文物里,可能还有能够进行拼对的文物。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不补配、不粘贴、不矫形。这些工作都要等到所有文物清理完毕后再进行。”
经过研究性复原的青铜骑兽顶尊人像
“当然,可能也有游客不接受这样的形式。但我们认为,这样既能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也能让大家了解到文物的清理、修复、展陈的过程,也是不错的。”余健说道,“现在我们希望引入更多的团队,按照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推进工作,甚至是与世界范围内优秀的修复团队进行合作。”
此外,余健还表示,比文物修复更难的,是要将未曾修复的文物安全地陈展在展柜中,“新一批出土的文物,大都没有进行专门的修复,只进行了文物的保护工作。展览中的文物,都用的是物理支撑的方式。既要保证文物的安全,又要找到最牢固、能够支撑文物的点,把它立起来,对于我们团队来说,难度不亚于修复的工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