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院士之声”更加纯粹
2023-09-08 12:34:19    湖北日报


【资料图】

近日,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发布。与旧版相比,《规范》新增了“禁止行为”章节,内容涵盖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等多个方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荣誉,是对科学家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认定。院士输出的言论,在社会上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无论是讨论科技前沿,还是解读政策文件,抑或是评析社会热点,公众往往会听听专业人士怎么看、怎么说,不少看法或建议还会传导至广泛的实践当中去。

院士是荣誉,更是责任与使命。《规范》对院士发表意见作出明确规定,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禁止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评审、评价、评估、推荐等活动,禁止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还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职责使命,增加了“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等要求,根本目的就是要督促院士回归学术本质,坚守学术初心,聚焦主责主业、发挥专业特长,把有限精力用在刀刃上。事实上,参加各种“站台”式、应景性的工作,一直以来也是困扰科研工作者的突出问题之一。此次《规范》的发布,既是科学界针对现存问题进行自我监督与自我净化,维护院士称号的学术性、荣誉性和纯洁性,也是为深受“额外工作”困扰的院士们“减负”,让他们能够更加冷静清醒地面对职责与荣誉,永葆科学家本色,恪守科学家本分。

术业有专攻,院士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专家,但不是无事不知的“百科全书”,也不是其他领域的“万能权威”。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但院士之声乃社会强音,即便在专业领域内,也应当谨言慎行。院士的每一次公开发言,不只是个人的自说自话,含金量有几何、建设性有多少、可行性有几分,最终都会被放在社会和人心这杆秤上去掂量。《规定》发布后,也出现了一些争议,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真知灼见,禁止院士发表非自身专业领域的学术意见,并非营造一种压抑的表达环境,而是为了更好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潜心深耕于专业领域,为社会和公众供给更多“高招”“远见”。当前,网络平台上已有许多院士、医生、经济学家等走到屏幕前,以专业所长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凡是学有所成、研有所得者,都是“沉得住气”“静得下来”“钻得进去”的人。有洞见、有温度的看法,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专注某一领域的潜心研究,来源于关照社会现实的理性表达。公众更期待的是,专业权威人士能够爱惜自己的羽毛,约束自己的言行,让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匹配得上头顶的耀眼光环。唯有积极发挥学术引领和明德楷模作用,积极在这个伟大时代发出中国科学家的声音,方能不辜负老百姓心中“院士”这一称号的崇高地位。(周磊)

关键词:

下一篇: 好消息!中山快巴新增京华世纪酒店上车点
上一篇: 最后一页